【科隆啤酒】
我最近的壯舉之一,就是買了整箱科隆啤酒,而且接連幾天搶鮮喝了好多瓶,因為保存期限只有180天。冷藏宅配到貨時,趁著恰是適飲溫度,我立即洗了杯子、開了一瓶。瞬間從瓶口流竄出來的氣味,喚起我在德國的回憶⋯⋯
科隆啤酒是什麼?說來複雜,但是懂了,其實也沒那麼複雜。
德國人所謂的拉格,是指經過低溫穩定熟成的啤酒,德語「das Lager」正是倉庫的意思。對德國人來說,科隆啤酒就屬於頂層發酵的拉格,亦即「偏高溫發酵,但經過低溫熟成」的啤酒,也就是說,科隆啤酒算是拉格,而不算是愛爾。但是,如果不從德國人的邏輯來理解,譬如從美國人的觀點,便可能寧願相信科隆啤酒是一種愛爾,只是經過相當可觀的低溫熟成而已。就我的觀察,不少人採取美式觀點,從發酵溫度來理解啤酒,多半認為科隆啤酒是經過低溫熟成的愛爾。
科隆啤酒的風味特色是純淨、爽口、均衡,帶有細膩的水果風味,著重啤酒花表現。風味細膩,裝瓶後不耐久貯。麥芽表現含蓄,尾韻清瘦乾爽,不諳門道者容易誤認為淺色拉格。科隆啤酒通常以柱狀杯侍酒,每杯200毫升,確保喝到最後一口都仍在適飲溫度。
位於科隆一帶約莫二十間啤酒廠才有權使用Kölsch一詞作為產品名稱,德國境外則無此限制。不過,若是在美國釀製科隆風格的啤酒,通常另外稱為Blonde Ale、Blonde Beer、Summer Ale,或者乾脆叫做American Kölsch-Style Beer。科隆各酒廠風格不一:有些較為乾爽,酒花風味鮮明,通常也較苦;有些則擁有較多麥芽甜韻,但是都必須過濾。若是熟成時間不長,而且也不過濾,則改稱Wiess,嚴格說來,不能算是科隆啤酒。
原本打算現在停筆,但是既然講到Wiess,故事就停不下來了。
如今德國萊茵河畔的杜塞爾道夫與科隆,分別以琥珀色的老啤酒與科隆金黃色啤酒聞名。這兩種啤酒,有一段共同的歷史。十三至十六世紀之間,漢薩同盟盛行一種以大麥釀製的Mumme啤酒,根據推斷,這是一種色深,發酵率低,口感濃郁厚重的啤酒。到了十六世紀初,在漢諾威逐漸衍生出配方使用三成小麥的版本,叫做Broyhan啤酒,而約莫同時,在漢堡、格但斯克一帶則發展出啤酒花用量較多的Jopenbier。約莫同期,在十五世紀末的科隆,衍生出Mumme的新版本,混用直火烘焙而帶有煙燻風味的大麥麥芽與小麥麥芽,兼採辛香植物與蛇麻花釀造,發酵較為完整,口感比較乾爽,這個類型被為Keutebier——在上述的這些早期啤酒中,只有它後來在19世紀衍生出來的Wiess,以及相繼發展出來的類型流傳至今。而今,在科隆當地出現過濾版本的Wiess,即為科隆啤酒(Kölsch);在鄰近的杜塞爾道夫則發展出杜城老啤酒(Altbier)。
原本以為台灣喝不到科隆啤酒,沒想到現在已經有人引進。雖然目前Früh Kölsch是唯一的選擇,不過,這是我喝過七個科隆啤酒品牌中,最喜歡的之一。有人願意帶頭引進經典類型的代表作品,算是功德一件。而且我認為,對想要研究啤酒類型的人來說,能得到新鮮的科隆啤酒樣品,是非常幸運的。